【最智慧家庭教育】“传奇校长”妈妈的鸡娃忏悔录:没有能赢过孩子的父母

分享

分享到:

    发布于:2022-02-17 09:07  浏览量:266  来源:最智慧家庭教育

图片来源:图虫创意

最近大热的冬奥会很是励志,却让我身边不少老母亲开始感叹:可能鸡娃真的没有用。

你看谷爱凌、苏翊鸣、陈巍……这些“别人家小孩”的成长路,都是一靠基因,二靠真心喜欢自己从事的运动;谷爱凌妈妈是“兔妈”,女儿喜欢什么她就支持什么;陈巍妈妈提醒儿子“花滑不是你的全部”……这些孩子的成绩,没有一个是父母逼出来的。

相反,在生活中我看到过不少“鸡娃”的反例,几乎都以孩子身心健康受损或亲子关系破裂作结。最近,我读了一位妈妈的“鸡娃忏悔录”,更是深有感触。

这是韩国一位名叫李柳南,有着“一级教师”、“传奇校长”等荣誉的妈妈,写的《妈妈的悔过书》,内容用一句话概括,就是:

外人眼中优秀的教育家妈妈,却把自己的两个孩子教到休学、甚至走到自杀边缘的故事。

当然,如果故事只到这里,那也不叫“悔过”了。这位妈妈在孩子休学后,终于开始反省自己的教育方法,她接触到了“情绪教练型父母”的概念,艰难地学习换一种方式和孩子相处,最终,总算是改善了亲子关系,两个孩子也找到了人生的方向。

《妈妈的悔过书》就是她在整个家庭脱离泥潭后的忏悔和总结。她希望以自己的真实心声向儿女“忏悔”,也警告天下的父母:千万不要像我这样。

这本书在豆瓣的评价只有6.7分,但我自己看完整本书后的感受是:文笔三星,故事六星。

这位妈妈毕竟不是专业作家,文笔一般,但她的故事贵在真实和罕见,在网络上不是“鸡血”就是“鸡汤”文泛滥的当下,是一份值得所有父母一读的“避坑宝典”。

今天的文章里,我就把这个“六星”的故事讲给大家听。

*为方便阅读,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读到高三, 优秀的儿子和女儿突然不去上学了

我叫李柳南,曾经是个被所有人羡慕的老师和妈妈。

我是一级教师,包揽各种教学比赛的第一名,只要是我任教的班级,孩子的成绩定会突飞猛进,如果别的班级有3个人拿奖,我的班级就会有10个人拿奖……当地的家长都使尽浑身解数,就为了把孩子送到我手下。

让我格外自豪的是,家里的一双儿女也极为优秀。儿子轻松在名校排名前三,还当选了学生会长;女儿也进了江南区知名女校(江南区是韩国优质教育资源高地,可以理解为韩国的“海淀区”)。

我甚至出版了一本教育书《55个给孩子的学校生活成功策略》,非常受欢迎,被列为家长必读书籍。

就在这本书出版的那一年,我被打脸了。

当时,儿子已经高三下学期,还有几个月就要高考了。可有一天下班后,儿子突然告诉我:实在无法去学校了,要休学。

乍一听,我觉得儿子真是不可理喻,就和丈夫一起把他骂了一顿,让他不要瞎想,乖乖去上学。可是儿子却非常坚持,既然爸妈不给休学,就迟到、早退、不去补习班、天天在家里吵架、动辄骂脏话……最后还是于8月31日在自愿休学书上盖了章。

在高三最后一天休学的孩子,全世界也只有我儿子了吧!

△电视剧《天空之城》剧照

看到哥哥休学,正读高二、一向很听话的女儿也如法炮制,告诉我:“优秀的哥哥都不去上学了,没那么优秀的我也要休学。”虽然我不停地骂她、极力阻止,她仍然和哥哥一样不断旷课,最终也达成了目的。

休学后,两个孩子就锁在各自的房间里,每天就是吃饭睡觉、打游戏看电视电影,像网络成瘾、游戏成瘾的人一样,渐渐变成了废人。

儿子不仅不出门,连房间也不让阳光照入,女儿一个月体重增加了10公斤,两个人的抑郁、社交恐惧的症状也越来越严重。

雪上加霜的是,当时我丈夫的事业也突然在一夜之间倒闭,讨债公司追到家门口。

那段时间,不夸张地说,我整个人都崩溃了,每天都在祈祷上帝让自己在睡梦中死掉。途中,我曾经三次昏倒被送往急诊室,在不清醒的状态下开车撞到人、被车撞、数次入院动手术……可是面对这样的妈妈,孩子们依旧不为所动,可以说是冷血无情了。

最后,两个孩子休学的时间,达到了整整一年半。

△电视剧《坡道上的家》剧照“没有能赢过孩子的父母”

我第一次听到“没有能赢过孩子的父母”这句话时,还自信满满地想:父母赢不过孩子的话,那谁赢不过?不听话的孩子赶出去就是了!

但就在孩子休学期间,我深切感受到,世界上真的没有赢得过孩子的父母。

一开始,我仍然心存幻想,不肯放弃,只要见到孩子就会逼问:“什么时候去考学力鉴定?何时要上大学?怎么还在玩?上个网课也好啊!”……

可有一次我劝儿子回去上学时,因为生气就随手拿起扫帚打了他两下,结果已经长到一米八的儿子居然一把抓住我的手,把我逼到墙角里,厉声说:“你凭什么打我?凭什么对我这样要求?想考大学你自己去考好了!”

我当时真的被儿子吓到了,他该不会对生他养他的妈妈动用暴力吧?只好仓皇逃跑。

△电视剧《天空之城》剧照

个性纤细敏感的女儿,则从另一个方向让我感到了恐惧。有一天我下班回家,听到女儿房间里传来如同动物吼叫一般的可怕声音,踩着凳子从门上的窗户一看,女儿把房间里的东西都砸得稀巴烂,自己的头发也剪得精光,双手满是鲜血,正在大哭。

这样下去,女儿该不会自杀吧?我的背后升起一阵凉意。

如果孩子死了,我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?那一夜,女儿在她的房间里哭,而我也在自己房间里哭,一边想着:我到底从何时开始,做错了什么?

△电视剧《天空之城》剧照“我做错了什么?”

很久以后,我才想明白了两个孩子休学的原因。

那就是:两个孩子在学校里好好学习,从来都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,而是我的要求。

被他人逼迫的学习,是有“极限”的。随着社会发展,能持续的时间是越来越短了。如果是现在的孩子,被逼迫到小学5、6年级就会爆发,而由于我太过“可怕”,儿子女儿才一直撑到了高三。

怎样才能让孩子主动去学习呢?两个重要的条件是自信和目标。

如果孩子觉得自己能做好一件事,那么自然愿意去做。如果孩子认为拿到好成绩是自己要实现的目标,不用家长老师驱使,自己就会主动去做。

可是,我是怎么做的呢?

我是一个从教28年来,从未称赞过学生的老师,也是一个从未称赞过孩子的妈妈。我一直在打压他们的自信,使用批评和贬低的方式在跟孩子沟通。

儿子天资聪明,3岁就识字,我虽然高兴,但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。女儿却到了7岁还认不得几个字,我就火冒三丈,一度让1年级的女儿每天练习写字到深夜。

可花了这么多时间,第一次听写考试女儿却只得了60分,看到试卷,我拒绝签名,还骂她“这样的成绩你敢回家?饭还吃得下去吗?”

第二次女儿拿了80分回来,我虽然高兴,却仍然不满意,于是挖苦她:“这次考试比较简单吧?”

当女儿终于拿了100分,兴奋地挥着考卷回家、渴望得到我的称赞时,我却残忍地对女儿说:“你们班个个都拿100分吧?有几个100分?”

天哪,现在想想,我为什么要对女儿说这样的话呢?是为了让她之后休学成为废人、甚至准备自杀,才这么说的吗?

△电视剧《坡道上的家》剧照

我也一直在打压孩子自发的目标。儿子中学时,我发现他报了街舞社作为社团活动,可在我心目中,会去跳街舞的都是成绩不好的孩子,于是不顾儿子的反对,直接跑到他的学校,对班主任说他小时候出过车祸脚不好,硬是换成了读书会。

两个孩子备考时,我还把他们送进那种偏远地区的“寄宿学校”,每天早上5点起床,晚上念书到12点。孩子们虽然乖乖去了,可从寄宿学校回来以后,只要电视上出现寄宿学校的“寄”字,孩子就会转台。

为了促进孩子的英语学习,我虽然付不起去美国的学费,但还是把孩子送到了菲律宾一个极为偏僻、交通工具也不容易到达的地方恶补英语。两个月后孩子们回来,就和以前一样,再也不愿去东南亚了……

如此种种,我就是这样,逐渐毁掉了两个孩子的自信,把他们变成了没有任何目标的人。

其实,我教过的学生也是一样的。

虽然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我手下,但他们升到新的年级后,成绩就会一落千丈。一开始,我还以为是自己教得好、其他老师教得太差,但其实也是因为我在用老师主导的方法逼迫孩子学习。

被他人逼迫而学习的孩子,哪怕是突破了困难重重的高考地狱进入大学,也会休学、重考。

说真的,休学的学生还算是有勇气的,许多学生因为害怕父母或者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,还是惯性地去上学,于是要么毕不了业,要么就业后觉得不是自己想走的路,蹉跎度日,或者干脆“躺平”。

△电影《过春天》剧照我要成为“教练式父母”

面对着孩子说不定会自杀的紧急状况,我终于开始寻求改变。

就在这个时候,我接触到了“情绪教练式辅导”(Coaching)。

首位研究情绪教练式辅导的,是以色列出生、在哥伦比亚大学学过儿童心理学的海姆·吉诺特博士,他著有《父母怎样跟孩子说话》、《老师怎样跟学生说话》等著作。

他发现,要矫正孩子的行为(比如让他们自发地去上学)是很困难的,但只要能接受孩子的情绪(比如允许他们对学校或学习感到厌恶),他们的行为就能得到有效的修正。

因此,好的父母、老师不应该去要求孩子做这个做那个,而是要像教练一样,陪在孩子身边,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决定。

△电影《过春天》剧照

后来将“情绪教练式辅导”系统化的约翰·高特曼博士,也是夫妻关系、亲子关系的专家,他依照处理孩子情绪的方法,把父母分为四种:忽略型、压制型、放任型和情绪教练型。其中,最能让子女感到幸福的就是情绪教练型。

  • 忽略型父母认为孩子的情绪不重要,如果孩子出现负面情绪,他们会觉得别扭,想快速转移孩子的注意力;

  • 压制型父母认为孩子的负面情绪是错误的,孩子如果心情不好,他们就批评孩子个性差或者脆弱;

  • 放任型父母会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绪和行为,包括好的和坏的,哪怕孩子因为愤怒要打人,他们也加以包容;

  • 情绪教练型父母会接受孩子所有的情绪,但同时制定行为的界限,他们认为情绪没有好坏,但会帮助孩子找到解决方法。

比如,孩子如果拿回家一张60分的卷子要你签名,你会怎么做?

忽略型的父母会说“下次考好点”,签好名就过去了;压制型父母会生气:考这么差还好意思回家?放任型的父母会说“考不好没关系,你身体健康就好了”;

但情绪教练型父母,则会先不带情绪,问孩子考60分感觉怎么样,无论孩子怎么回答,都要给与支持性的反馈,允许孩子有这样的情绪,然后一步步引导孩子,让他自己订出下次要努力的目标和行之有效的方法。

父母:“拿到这个分数,你觉得怎么样?”

孩子:“啊,好难过,本来还可以再写对两道题的,结果又改掉了,真是后悔!”

父母:“原来如此,我也遇到过这样的事,当时真的很后悔啊!(共情孩子,给予支持性的反馈)那么,再考一次的话,你觉得拿几分会比较满意?(引导孩子制定目标)”

孩子:“80分吧!”

父母:“为什么想拿80分?拿到后会怎么样?(无论孩子提出的目标你是否满意,都要接受,同时帮忙延申80分的意义,让孩子充分思考这个目标为何重要)”

孩子:“拿到80分,我就会比较有自信了,也不怕考试了。”

父母:“我儿子/女儿想得真长远,真不错。(继续给与支持性的回馈,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的话,进行越多能延伸意义的提问越好。)那么,为了拿到这么重要的80分,该怎么做会比较好呢?”……

虽然知道这样的对话方式可能会有帮助,但父母第一次用这种方式讲话时,无疑会感到肉麻。对此,高特曼博士说要“少量多次”地练习,就像每天吃完饭要刷牙一样,慢慢养成习惯。

我要做的,就是把内心深处“压制型父母”的本能按捺下来,用情绪教练的方式和两个孩子对话。

这不是件容易的事,而且要花的时间也十分漫长,大家看看下面我和女儿的对话片段就知道了。

不过,我有决心,过去对孩子做了多久时间的错事,就要用同等的时间弥补回来才行。

△电影《米花之味》剧照“孩子只要活着就好了!”

有一天,我对女儿说:“你有没有想做的事?不念书也行,只要想做,妈妈都可以帮忙。”

“真的可以说吗?如果你不满意也不会骂我吧?”女儿反复确认了好几次后,终于放心地说:“我想学糕点烘焙!”

听到女儿的回答,我心里的第一反应是:“做糕点有什么前途?你知道那要多辛苦吗?要花多少钱吗?会不会3分钟热度啊?……”可是想到自己要用情绪教练的方式回应孩子,于是强忍着怒气,给予支持性的反馈:

“哦,原来你想做的是糕点烘焙的工作。”接着问:“妈妈可以帮什么忙吗?”

“妈妈帮忙出钱就好了。”

女儿找到一家烘焙教室,交了大笔学费,每天站8个小时去练习揉面团、做面包,回到家都全身都是汗,两条腿肿得像柱子一样。我原以为她会觉得太辛苦而放弃,没想到因为是自己选择的事,她始终没有放弃。

没多久,女儿就意气风发地通过糕点烘焙技师考试,还考取了两个证书。那天,她挥动着证书说:“妈,我第一次完成了自己想做的事,接下来其他的事也都办得到了。”之后,她仿佛获得了自信,不久就通过了高中学力鉴定考试,还进入了一所以烘焙著名的大学。

△电影《米花之味》剧照

我虽然不满意女儿以烘焙为工作,还是松了一口气。可没想到,两个月后,她突然对我说:“妈,我想了想,觉得糕点烘焙应该当成兴趣,不能当成主修。我不想去学校了。”

听到这话,我顿时气得说不出话来。“什么?学费也花了,时间也花了,你现在说这个是什么意思?”……但我当然没有这么说。我忍住怒火,用平稳的声音告诫自己:“人活着就好,人活着就好。”

于是,女儿又在家闲晃了。不过这次与以往不同,她不再打游戏,出门的时间也变多了。直到有一天,女儿告诉我,她想去美国。

听到这句话的瞬间,我差点就要脱口而出:“你爸爸经商失败差点就要流落街头了,你还敢想着去美国?还是看清现实好好留在韩国念书吧!”

但我在现实中的做法是,不断告诉自己我是教练,然后给出支持性的反馈:

“哇!你想去美国啊?到了美国想要做什么呢?美国是个好地方,我也想去。”

“我想去美国念心理学。”

听到这句话,我又像挨了一记闷棍。大家都说要快速拖垮家里的话就去念政治,要慢慢拖垮的话就去念心理学,心理学能找到什么工作?英语那么差怎么可能去美国读心理学?……尽管这么想,我还是给孩子支持性的反馈:

“你想念心理学啊!现在心理学很热门,你一定能念的很好。念了心理学想做什么呢?”

女儿回答:

“妈妈,你知道我为什么想念心理学吗?虽然我有勇气休学离开学校,但没有勇气的同学都要一边上课,一边吃抗抑郁的药,还得接受心理治疗。我的学校,每年都有一、二个同学自杀,这片土地上的青少年自杀率是经合组织国家中的第一名。妈,你知道孩子们为何要死吗?我之前想自杀时,就是为了报复,想让爸爸妈妈难过,但真的要去自杀时,又想到了太多活着的理由才没有死。而那些选择自杀的孩子,都是因为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才会那样。……为了那些跟我一样青春期在痛苦中度过的孩子们,我想帮助他们。”

听了女儿这番话,我真是充满愧疚,无比心痛。

于是,我向她赔罪:“女儿,对不起,请原谅我剥夺了你幸福的童年和青春期。”

“虽然有些晚了,但幸好妈妈想通了,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未领悟的无数父母与老师,请给他们上课告诉他们吧!”女儿说。

后来我会写下《妈妈的悔过书》,也是因为女儿。只要时间允许,我会继续走遍全国、走向全世界,去改变像我这样的父母与老师。

△电影《米花之味》剧照“我终于成了一个成功的人”

目前,我的两个孩子都没有做出任何成就。

英文很差的女儿想要进入美国大学学心理学,谈何容易。途中经历了无数的泪水和挣扎,我也无数次按捺下心中的怒火,用情绪教练的方式对她回应。

最后,她终于从美国一所心理学相当不错的大学,提早一年以全A成绩毕业,现在一边在青少年教育机构工作,一边准备考研究生。

儿子后来也进了大学,但他经历了入伍、在大学受警告处分等迂回曲折后,在别人都已经硕士毕业的年纪,才完成大学学业,现在又考取了某大学的哲学研究生。

他说,自己想成为创作小说的作家,写出自己过去的故事。或许是想从创作中纾解小时候遭受的来自父母的痛苦对待吧!

虽然两个孩子读的都不是人人称羡的名校,但我已经无比感激了,因为他们以往每天打游戏消磨时间、有气无力的模样早已消失,现在的儿子和女儿,都有目标,有自信,每天在朝着要去的地方努力。我相信假以时日他们一定会有所成就,但如果始终没有呢?我也会接受。

关注官方微信